在佛教中,有一个叫三世佛的说法: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摩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
在当今经济的消费体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结构:过去的消费主力(老年人)、现在的消费主力(中年人)和未来的消费主力(年轻人)。
在过去一些年间,为了追求生产力效率的最大化,一些企业推出了所谓996的工作模式,即每天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企业家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漂亮多了,豪宅和豪车,似乎也变得更容易到手了。
这种模式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用码农的术语说,是996.ICU,坚持这种工作模式,早晚积劳成疾,住进ICU病房。
所以,关于消费,一个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是:有消费能力的人没时间消费,有时间消费的人却没有钱。
最近看到一位号称总裁班教练的网友,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996这种模式,消灭了人作为消费者的时间。在996模式下工作的人,彻底变成了生产资料,而作为消费者的角色消失了。
理想状态下,生产与消费是互相制约、互为平衡的关系,当其中一个消失时,另一个必然也会消失。
但由于质优价廉,中国制造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让世界人民替代我们消费。这让哪怕我们作为消费者的角色消失了,经济仍然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趋势之一。
但显然,这种发展模式,以牺牲本国消费市场为代价,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来自消费领域的数据,也支持着这一结论。
2023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度达到了3.3万元,再创历史新高。但占人均GDP的比重,却比三年之前低了4个百分点。
跟历史峰值(196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人均GDP的比重高达52%)相比,当前的消费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从宏观指标来看,我国居民并不缺钱(2023年末人均住户存款余额高达十万元),但很多网友表示,自己账户里根本没有那十万元,甚至一万元也拿不出来。
所以,这便出现了一个悖论:有钱的不消费,敢消费的手里没钱。
如何让手里有钱的那部分人,把钱拿出来消费,促进现金在内循环的运转,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