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巴”——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性格比较别扭,爱较劲”“说话、作文不顺畅或心里不舒服”“意见相忤,不投合”。在心理学中,“拧巴”是一种对立的、自相矛盾的心态,让人“剪不断,理还乱”,平添许多痛苦。
“拧巴”的人往往在一件事上纠结,难以做出选择或决定,心里感到别扭却又无能为力,无奈、后悔、自责等情绪也会随之袭来,让自己和身边人都觉得煎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拧巴”源于固执的认知,深陷于现实世界与自己认知世界不同的矛盾冲突中,痛苦的情绪油然而生。“比如‘攀附权贵’和‘恨官仇富’的矛盾、‘正直’和‘妥协’的矛盾、‘崇洋’和‘排外’的矛盾,还有对于‘贫穷’既‘同情’又‘鄙视’的矛盾等。”
实际上,“拧巴”是一种“自我内耗”,过度思考往往得不到问题的答案,反而会损耗你的心理能量,降低你的执行力。长此以往,好比亲手编织了一张情绪大网,将自己困于其中。想要活得自在,就需要及时觉察,赶在“拧巴”出现之前,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情绪的出口。王晓霆建议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一)看清自己的需求,在可控范围内,做内心真正认可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努力做所谓“对”的事,而非“想”的事,如果没有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做任何事都很难长期坚持。
(二)“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学会与不可控的事情和解。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是非对错,可能需要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分析和判断,允许一切发生,并深信“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总之,对于可控的事,跟着自己的心走;对于不可控的事,就“尽人事、听天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松弛的状态,以求达到内心的平衡,少一些“拧巴”,让生活多一些笃定与淡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