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有名的陶瓷之都,之前周末趁着去佛山吃吃喝喝,我们顺便去考察一下陶瓷建材市场。
现代化陶瓷是室内装修重要材料,而在岭南传统建筑中石湾陶塑也有着非常重要地位。而在石湾陶瓷厂探访过程中对石湾陶瓷产生兴趣后回家查阅文献,发现石湾窑在中国陶瓷史有着极高的地位,石湾窑也称为“广窑”。那为什么佛山石湾也被称为“南国陶都”?整理以下资料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故宫博物馆: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现藏石湾窑制品约370余件,其中原属清宫旧藏的石湾窑藏品现计有82件。可见,石湾窑作为明清时的岭南民窑,其产品不仅广为民间使用,而且历史上曾经作为贡陶进入宫廷。
《中国陶瓷史》清代部分专门有一个章节谈石湾窑。石湾窑不是一个简单的民窑,这基于它有一个非常纯熟、非常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它自己本身的艺术特色,感染了各个阶层的人。
石湾的位置
石湾镇位于石湾镇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 , 距广州约二十公里, 北江支流东平河傍镇而过 , 四周都是丘陵。
石湾位于东平河转弯处
过去石湾镇内丘陵起伏 , 有近百个大小山岗 , 蕴藏着丰富的陶泥 、岗砂 ;石湾镇南主河道东平河淤泥中丰富的金属成分与贝壳 、 蚝壳 、 舰壳和稻草灰 、 桑枝灰等可制成釉料 , 为制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 原材料。
镇内河涌交错 , 分布在石湾上九条河流由西北至东南汇人蜿蜒而过的东平河 , 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 , 为制陶生产用水 、 原料及产品运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道密布的珠三角,水路发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陶瓷产业是较古老的产业之一,主要用于日用生活器皿。石湾陶瓷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从日用陶瓷到美术陶瓷、园林陶瓷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岭南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中国民窑代表之一。
日用品陶瓷如酒缸 ——照片拍摄于旧货市场
建筑景观陶瓷 ——照片拍摄于旧货市场
石湾陶瓷的历史
石湾陶塑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起始于新石器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宕旧墟贝丘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一带就居住了制陶业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部落。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
南宋晚期是石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时,金人南下,大批中原人因战乱迁徙到江西,在经过南雄珠玑巷到广东珠三角一带。明嘉庆《广东省志》说,“岭南自古珠玑巷,仅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也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从珠玑巷落户石湾的有霍氏、罗氏、何氏等几个大家族。其中霍氏落脚在白牛岗(现名镇岗),罗氏在老鼠岗,何氏在章岗。霍氏源自山西霍州。霍州有霍州窑,与同时代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河南的宾州窑齐名。霍州窑位于现霍县西南的陈村,也称“霍窑”或“彭窑”。霍州窑创烧于金,盛于元,主要产品为仿定窑类型的白瓷。霍氏在霍州世代制陶为生,是传承霍州窑的主脉。而由于霍州制陶者均尊舜帝为生,为纪念舜帝,石湾霍氏的一世祖霍正可(正可公),在石湾建立陶师庙。到第十代霍以善(以善公),建立了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传统柴窑、明代龙窑
至此南迁的中原人把北方的汉族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则 "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建筑景观陶瓷 ——陈家祠陶塑
(陈氏书院共有11条陶塑脊饰)
到了明代,石湾陶瓷从日用品陶瓷发展到美术陶瓷,园林建筑陶瓷,也因后面2种陶瓷逐渐享誉海内外,陶瓷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江西景德镇成为继景德镇而居全国第二。郑和下西洋就带有大量的石湾陶瓷,可见石湾陶瓷在明清时期远销日本、东南亚、西亚等很多地区与国家。而其中园林建筑陶瓷,很受东南亚人民的欢迎。也凭籍高超的工艺水平很高,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庙宇寺院屋檐瓦脊上,完整保留有石湾制造的瓦脊就有近百条之多。
越南穗城会馆瓦脊
明清时代 , 石湾发展为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 ,产品分为五大类
一、日用陶瓷
炊煮器、 饮食器 、容贮 器 、灯 盏、 烛台和文 房用具等类
二、美术陶瓷
各种陶塑 、实用美术器物 、玩具 、 花瓶、 花盆 、 金鱼缸 、 仿古器物和仿名窑产品等 )
三、园林陶瓷
各色琉璃瓦 、造型瓦脊、 色釉栏干 、华表、 花窗、 柱筒、 鼓墩等
四、手工业用陶瓷
酿造业 、 浆染业 、 制糖业 等所需的大缸 、大盆及各种类型的瓮、坛 、罐等
五、丧葬用陶瓷
魂坛 、 瓮棺、 祭器等
明代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
古代中国有官窑与民窑之别,石湾窑正是后者。明代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
石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清代初期至中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包括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的装饰要求不断提高,石湾窑的瓦脊等建筑装饰构件高度发展,出现了题材多样化和工艺复杂化的局面。并在清中期出现了专门生产瓦脊的堂号(工场),如"文如璧"、"吴奇玉"、"全玉成"、"美玉"、"英玉"、"均玉"等。此时整个石湾陶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业人员增多,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以产品类型分类的"行会"作为民间的、自发的管理机构,严格规定不许跨行业生产。主要行会有"茶煲行"、"大盆行"、"缸行"、"古玩行"、"花盆行"等。据统计,至清末,各种行会多达26个。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
社会的变革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剧下降,因此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改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俗称"石湾公仔",为石湾陶业创出了一片新开地。此时涌现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冯秩来、刘佐朝、潘玉书、霍津、廖作民、廖坚、区乾、刘传等。
惟妙惟肖的石湾公仔
石湾—中国现代建筑陶瓷产业
石湾—中国现代建筑陶瓷的策源地,陶瓷工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起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石湾陶瓷开始大规模产品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石湾率先从国外引进了中国第一条现代化墙地砖生产线和第一条现代化卫生洁具生产线,开创了国内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建筑、卫生陶瓷的历史.9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开始转型,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兴起,产业辐射到南庄、西樵、官窑、乐平等地,覆盖全佛山,并涌现了众多优秀的民营品牌企业。佛山建材产业的佛山陶瓷就此形成。由此,中国成为世界陶瓷墙地砖和卫生洁具产量最大的国家。
延伸阅读
佛山-广府文化之源
佛山,这几年因为顺德美食被大家关注,而佛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佛山被誉为广府文化发源地,它曾经与朱仙镇、景德镇、汉口齐名的我国四大手工业名镇,完整地保留了每一抹岭南风韵。佛山市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包括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狮子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秋色、十番、龙狮、灯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