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皮”是一个很有趣的词。拆分来看,“臊”字读作四声的时候有“倒霉”,“害臊”的意思,而“皮”自然是脸皮,皮面的意思,两个字连在一起的“臊皮”就有“面子上倒霉,不好意思”的含义。
“臊皮”大概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开始说的“丢脸,丢面子,让他人笑话”,另外一个是“轻薄,占便宜”,这两种含义都经常见到,只是用法上略有区别。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讲,“臊皮”这个词算不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方言,早在明清小说和话本里面就经常见到这个词,比如我们看下面几句话。
“平日尽说人家的长短,今天也落了不是了,这才臊皮哪。”(出自《红楼梦》)
“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出自《三侠五义》)
“那程咬金久不骑马,在路上好不臊皮,把马加鞭,上前跑去。”(《说唐》)
从上面三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在早先的明清话本里面,“臊皮”的“丢脸“和”占便宜”两层含义都十分常见。
在当时的白话小说和戏曲里,“臊皮”不单单只是这两层意思。在江浙一带的方言话本中,“臊皮”是当作“开心快活,风光体面”的含义在使用,如果你去细看“三言两拍”和《荡寇志》等江浙、福建一带的文学作品,“臊皮”在里面大多都是如此使用。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臊皮“当作开心的这种说法仅仅局限于当地使用,并未随着文学作品流传开来。后来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仍将”臊皮“当作”丢脸,占便宜“的含义使用。
时间来到现代,“臊皮”这个词的用法基本上没咋个改变,几乎是古今一致,比如我们来看下面这三句话。
“师傅,你吃碗八块钱的面还要我扯发票,你是来臊皮的哇?”
“我废好大的劲帮你要个了折扣,你现在给我说就是问起耍的,你这不是骚我的皮是啥子?”
“这些人臊起皮来,你拿他们莫得办法的,只有瓜起。”
我们可以看到“臊皮”这个词在实际使用中也是有多种变化的。除了常见的“臊皮”,也可以用“臊x的皮”,“臊起皮来”等等。
看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臊皮”这个词为什么可以从明清保留到现在,并未随着时间消失?“臊皮”为什么可以混成我们印象中“土生土长“的四川方言呢?
个人认为答案就在于文学作品的传播。
前文说到,“臊皮”这个词在明清时期的话本和戏曲中就多有使用。这也使得它随着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一直保留了下来,后来再度被川籍的文人广泛使用,从而造成“臊皮”就是四川方言的印象。
比如我们在川籍作家李劼人的作品里就经常能看到“臊皮”这个词。
“第一,是任你官家小姐,平日架子再大,一旦被痞子臊起皮来,依然没办法,只好受欺负。”
“你们读书的人真精灵,一说就明白了!……钟幺嫂也是一个轧实婆娘啊,硬不怕那顾三奶奶咋样臊皮,要她丢开顾三贡爷,可不行。……两口子,两个婆娘,就这么吵呀闹的,闹得二三十里地个个人都在笑!
顾天成蒙着脸哭了起来道:“大嫂……我才背时哩!……本想借着你,臊罗五爷、张占魁们一个大皮的“
细看起来,我们平时能用到“臊皮“这个词的时候,大多是都是不咋个令人高兴的时候:不是丢脸了,就是被人占便宜了。
当然像下面这种不要脸的情况,我们另当别论。
“今天哥哥我就是来臊皮的!“
我想如果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这种“臊皮“的人,估计会”臊皮“不成,反倒是被臊了皮了。